鱼腥草作为传统的药食同源的野生植物资源, 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直是生物、 医药工作者和食品研发人员关注的问题。在医药领域, 自从1952年发现并提取出鱼腥草中的抗菌成分一鱼腥草素后, 以鱼腥草为主要原料, 已经陆续开发出了大量的鱼腥草药品, 比如, 鱼腥草注射液、 鱼腥草口服液、 鱼腥草素钠片、 鱼腥草索泡腾片等药物,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鱼腥草中药现代化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茶饮料在日本、 台湾相继开发成功。 茶饮料以其天然、 保健、 方便、 可口等优点为人们所喜爱和广为接受, 从而在饮料业中异军突起, 在饮料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茶饮料市场上除了以传统茶叶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绿茶、 红茶、 乌龙茶等茶饮料外, 还出现了其他具有特殊风味和特定保健功能的药草茶饮料, 如甜茶饮料、 苦丁茶饮料、 绞殷蓝茶饮料、 姜茶饮料、 桑叶茶饮料等代茶饮料。 这些药草茶饮料以其良好的风味、 独特的保健功效也同传统的茶饮料一样为人们所喜爱。
鱼腥草茶饮料加工工艺路线
鱼腥草鲜叶处理--浸提--调配--粗滤--精滤--超滤--杀菌--冷却--成品
原料处理方法
处理I: 将鱼腥草鲜叶用传统的方法, 放在阳光底下晒干至含水量为6%
处理II: 仿照乌龙茶的加工工艺, 将鱼腥草鲜叶采用日晒萎凋30分钟后,再转入室内萎凋2小时, 然后在温度为200__10℃的滚筒杀青机内杀青5分钟, 趁热进行一次包揉, 约2分钟后, 解包抖散, 再进行包揉, 反复三次。将此经过初包揉的鱼腥草茶叶用烘干箱在70。 c条件下烘至水分为30%时, 再进行两次复包揉。 最后将此鱼腥草茶叶置于70。 c的烘干箱内烘至水分含量为6%。
处理Ill: 仿照绿茶的加工工艺, 鲜叶在室温下摊放1-2小时后, 在180± IO。 C的锅温下炒青6分钟, 再用揉捻机轻压揉捻10分钟左右成条索状, 然后在70℃烘箱中烘至水分含量为6%。
薄荷浸提液的制备: 将薄荷与水按100: 1的比例添加, 置于三角瓶中加热煎煮至原液体积减少到原来的一半为止, 过滤冷却, 备用。
鱼腥草茶粒径大小对水溶性成分浸出量的影响
一般认为, 茶叶的颗粒越小, 茶叶固体与溶剂水的接触面积就越大, 溶剂渗透入颗粒内的速率以及由颗粒内扩散至颗粒表面的距离则越短。 从而使得浸提速度加快。随着鱼腥草茶叶粒径的减小, 茶叶中水浸出物的浸出速度加快; 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 鱼腥草茶叶其总的水浸出物浓度将达到平衡。 在本试验中,粒径为40一50目的鱼腥草茶其水浸出物平衡浓度为789mg/100ml。 粒径为30一40目之间的鱼腥草茶叶其水浸出物平衡浓度为780mg/ml, 粒径为20一30目鱼腥草茶其水浸出物平衡浓度为772mg/100ml粒径为12—20目之间的茶叶其平衡浓度则为770mg/100ml。 粒径为40~50目与粒径为30-40目之间的鱼腥草茶叶在浸提15分钟后其水浸出物浓度已基本接近平衡浓度; 粒径为20一30目的鱼腥草茶叶也在浸提20分钟后接近平衡浓度, 粒径为12-30目的鱼腥草茶叶则在浸提25分钟后达到平衡浓度。
从实验结果来看, 鱼腥草茶叶颗粒越小, 则浸提速度越快, 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也越短, 而且可溶性浸出物的得率也越高。 因此在鱼腥草茶浸提过程中对鱼腥草鲜叶进行适当的破碎有利于缩短浸提时间、 提高浸提效率和提高鱼腥草茶汤水溶性成分的浓度。 但是粒径小到一定程度后, 在生产中会造成茶渣与浸提液分离困难, 并且茶叶颗粒越小, 则其对浸提液中内溶物的吸附量则越多, 这部分浸提液将很难分离出来, 也会造成茶汁损失较多, 使得最终浸提液的得率降低。 因此, 综合考虑, 本试验选择粒径为30—40目的鱼腥草茶叶为浸提原料。
结论
本试验中, 我们分别采用晒青法、 仿制绿茶加工以及仿制乌龙茶加工的方法对鱼腥草鲜叶进行处理, 通过感官评定, 与采用传统的晒干的方式即晒青法对比, 结果表明, 经过仿制绿茶加工的炒青或仿制乌龙茶加工的滚筒杀青等短时高温处理可以有效去除鱼腥草的青草味和所固有的浓烈的鱼腥味: 经过包揉或揉捻等处理使得鱼腥草的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胞内汁液部分渗出, 粘附在鱼腥草茶叶的表面, 这样大大缩短了可溶性成分的扩散行程, 有利于鱼腥草胞内各种水溶性成分的浸出,提高了浸提效率和茶汁得率。 同时随着浸提效率的提高, 缩短了浸提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在长时间高温浸提状态下可能导致的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损失, 如多酚类物质、 黄酮、 氨基酸等。 从试验结果来看, 在相同浸提条件下, 对采用仿制乌龙茶加工方法加工的鱼腥草茶进行浸提, 茶汁的得率高于用仿制绿茶加工方法所获得的鱼腥草茶, 除多酚的浸出量仿制绿茶方法高于仿制乌龙茶方法外, 其它主要成分的浸出量, 都是采用仿制乌龙茶的方法加工的鱼腥草茶更高些。 这表明由于采用乌龙茶制法制得的鱼腥草茶属于半发酵茶, 在发酵过程中, 茶叶中原来不溶成分经过酵解成为可溶性成分, 从而使得可溶性成分的量增加。 也因为多次的反复包揉和烘烤,使得叶片的结构遭到的破坏程度更大, 溶剂扩散速加快, 胞内汁液更多的渗出, 更容易扩散至溶剂中。 在酵解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 导致哪些成分发生改变以及生成了哪些可溶性成分,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只采取了饮料配方及工艺研究中的某部分研究内容,如需得到完整的配方及工艺流程可联系太阳集团网站入口官网,作为专业的饮料研发机构,太阳集团提供果汁饮料、饮料工艺设计、蛋白饮料等各类饮料配方研发制作、饮料生产技术指导等整体解决方案;联系电话:13518183030 13518182323
感谢浏览太阳集团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太阳集团网站入口官网 CopyRight 2015-2025
公司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蜀西路52号中国(西部)国际珠宝中心
咨询电话:135-1818-3030 135-1818-2323
邮箱:3468138714@qq.com
蜀ICP备:蜀ICP备14011013号-2
扫码关注太阳集团!